江門雙碳減排與文化考察2025-04-17

4月15日至17日,我校初二至高一共17位學生在顧俐俐老師帶領下,前往江門開展為期三天的「雙碳減排與文化考察」研學活動。
師生參觀江門雙碳實驗室,瞭解我國雙碳戰略的政策背景與實施意義,以及該實驗室的發展歷程。雙碳實驗室科普宣教中心更安排了多場專題講座,涵蓋氣候變化與碳中和、二氧化碳農業應用、海洋酸化生態影響、碳捕集技術、有機光伏電池等內容,讓學生認識減碳技術的多元發展。
在實踐環節中,同學們還體驗了實驗操作,如海洋酸化模擬實驗、XRF測定陳皮金屬成分,以及親手製作電池,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過程中,學生積極提問,與專家深入交流。
行程最後一天,師生到達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僑鄉古騎樓建築群——赤坎華僑古鎮,探索建築特色及歷史文化脈絡,切身感受僑鄉文化魅力。
此次活動不僅拓展學生的科學視野,更深化環保意識,並在學術探索與文化體驗中收穫滿滿。
AI助力發現新型抗菌肽 本校學生發表跨科研究成果2025-04-16

4月7日至11日,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2025年全國學術大會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作為中國細胞生物學領域規模最大、學術水準最高的綜合性品牌學術會議,本次大會吸引了海內外著名專家、院士以及各領域頂尖學者參與,參會人數超過2000人,涵蓋細胞代謝、神經、發育、幹細胞、細胞器相互作用等多個研究方向。
在眾多高水準學術報告中,一支中學生團隊的研究成果尤為引人矚目。來自我校的高二望陳鶴珣、陳景林和許馨元同學以《基於GAN和LSTM的抗念珠菌肽發現及篩選方案》成功入選大會分會場“人工智慧與生命健康研究”,並作學術報告,同時入選壁報交流。他們是本次大會中唯一的中學生代表,充分展現了我校跨學科研究的創新潛力。
抗菌肽作為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多肽類物質,因其廣譜抗菌活性和獨特的作用機制,被視為傳統抗生素的新型替代物。然而,傳統方法發現新型抗菌肽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該團隊將數學AI課程中所學到的人工智慧GAN和LSTM演算法應用於生物研究當中,顯著縮短了新型抗菌肽的發現週期,降低了研發成本,為解決念珠菌耐藥性問題提供了創新途徑。
隨著以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正迎來全新範式。該團隊的研究不僅體現了人工智慧在藥物發現中的重要作用,也為跨學科研究提供了成功範例。他們的成果受到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對傳統研究方法的突破性改進。
此次大會為國內外學者提供了交流與合作的平台,而這個中學生團隊的突出表現更是彰顯了年輕一代在科技創新中的無限可能。他們的研究不僅為未來生命健康領域的探索開闢了新方向,也為人工智慧與生物醫學的深度融合注入了新鮮活力。
該研究的指導老師為資訊科技科黃燦霖老師。輔導機構指導教授為澳門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人工智慧藥物發現中心的黃鐸博士和李舒博士。
中國工程院涂善東院士來校分享工程科學2025-04-16

為提升青少年對工程科學的興趣,培養具創新思維的人才,由澳門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之「外地專家走進校園科普活動」於4月11日上午在本校禮堂舉行,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涂善東院士向高二理科班一百多位師生分享《工程讓世界更美好》專題講座,氣氛熱烈。
出席是次活動的嘉賓眾多,分別有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閻錫蘊院士,浙江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楊衛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高福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孫麗麗院士,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解欣,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盧宇彤,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張蔚,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劉雪明教授,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辦公室孫明杉副主任,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國際合作辦呂雯潔副主任,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吳瑛楠項目主管等。
在講座中,涂院士詳細介紹了工程科學家在研發、設計和製造等各階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指出,工程科學不僅關乎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更承載著智慧和創意,是推動現代文明不斷前行的關鍵力量。
講座內容回顧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多項重要的工程成就。從大禹治水到古代青銅冶煉技術,再到近現代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涂院士用生動案例展示了工程建設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貢獻,並剖析了這些工程背後的理念和技術演進。通過這一系列內容,向師生展示了工程科學的發展歷程,強調工程科學與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及其偉大意義。涂院士寄語在場同學,希望大家能以中華民族的輝煌工程成就為激勵,不斷探索科學奧秘,努力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的新一代人才。他強調,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腳踏實地學習和實踐,才能在未來的科學和工程領域有所建樹。
活動過後,一眾嘉賓亦參觀了本校中華文化館和創新科教館,了解本校在推動科學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方面的成效。
小三級藝術探索活動2025-04-16

4月11日,本校小三級師生開展了一場藝術探索活動。活動以澳門科學館前地的戶外寫生拉開序幕,學生們通過畫筆捕捉濱海景觀,在自然光影中體悟藝術創作與環境的互動。隨後進入科學館參與沉浸式學習:通過肢體劇場感受敘事藝術的動態表達,並在互動展廳中體驗聲光實驗、力學原理等科學項目,實現跨學科認知拓展。
午間返校後,師生共享溫馨的午餐時光,通過自由交流強化了團隊凝聚力。下午的藝術深化環節中,學生運用上午採集的視覺素材進行二次創作,將科學觀察轉化為個性化藝術表達,教師通過引導式點評幫助學生建立「觀察-記錄-再創作」的系統思維。
這次活動不僅讓同學們體驗了從觀察到創作的全過程,更讓他們發現:藝術可以用畫筆表現,也可以用身體來表達!期待我們的小藝術家們繼續用他們獨特的視角觀察世界,創造更多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