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即時影像

培正電郵系統

入選聯合國兒童公益視藝全國作品展 籲多關注自然環境 2022-11-18

3706 20221118121322 2

11月16日下午,本校學生參與聯合國「千姿百態」兒童公益視覺藝術作品澳門區徵集的頒獎典禮。

是次活動由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籌備工作執行委員會辦公室、中國兒童中心及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辦,中國兒童中心對外交流中心承辦,作品圍繞「綠色生活、幸福家園、健康生活」、「保護瀕危野生物種與野生動物和諧共生」、「倡導生態防貧 共建美麗鄉村」及「減緩全球變暖 關注氣候變化」四個主題進行藝術創作。

本校學生透過主題,用繪畫及攝影手法來呈現自己對環保、生物多樣性的想法,並獲得良好成績;其中,小一級陳卓爾 《保護動物》、小三級顏靖媛《保護你們,陪伴成長》、小六級莫俊謙 《齊來保護我們的地球》及初二級劉彥劻《生物多樣性公約》同時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千姿百態」兒童公益視覺藝術作品徵集全國作品展,成為全澳13份入選全國作品展之其中4份作品。

學生積極參與,表現出色,獲獎名單如下:

繪畫作品獲獎名單:
一等獎:莫俊謙(小六級)、顏靖瑤(高一級)
二等獎: 陳卓爾、 區叡正(小一級)、顏靖媛(小三級)、蔡芷晴(小五級) 、陳心悅(小六級)、鍾琬真(初三級)
三等獎:蔡沅澄(小一級)、梁紫晴(初一級)、梁錦欣 (初二級)
優秀獎: 呂星嶢(小五級) 、朱美姍、黃睿澄(初一級)

攝影作品獲獎名單:
一等獎:鄧正謙(小四級)、趙梓瑜(初一級)、
二等獎:李柏熹(小五級)、袁芷臻(初一級)、劉彥劻(初二級)
三等獎:官愷澄(小六級)、趙忻曦(初一級)
優秀獎:梁熙翹(小一級)、盧心然(小六級)、方喬、魯慕瑤(初一級)、麥爾臻(初二級)

英語演講比賽奪全國第五2022-11-18

3708 20221118144330

本校高三望班鄭愛華同學,於十月初以澳門代表身分參加「21世紀盃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在74名省、市及特別行政區參賽代表中,鄭同學成功進入12強,並於總決賽獲得全國第五名,榮獲一等獎。

鍾春暉老師應邀為鄭觀應公立學校介紹茶文化2022-11-17

3705 20221118095723 1

本校茶文化班導師鍾春暉博士,日前應邀到鄭觀應公立學校,為該校中學師生開設「中華茶文化」講座,並安排茶文化班成員麥詠渝(S6C)、梁愫(S6C)、黃淨熙(S5C)、李詠琳(S5C)展示茶藝,講座深獲好評,茶香滿溢。

創意3D物件設計賽得奬 同學分享創作心得2022-11-17

3707 20221118143240 3D

由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主辦的“2022創意3D物件設計比賽”於今天(17日)下午五時半在澳門科學館大堂展覽廳舉行頒獎禮。

我校同學表現突出,初三信郭芷璿榮奪初中組銀獎,銅獎由初二善梁思薇奪得,兩位同學並於頒獎禮上分享他們的創作理念。而高三信的吳粲然同學也獲得高中組的優異獎。

今年比賽初中組以“文具:卡片座”為主題,高中組則以“國際象棋:國王、皇后棋子”為主題。參賽者可參加由主辦方舉行的賽前培訓課程,課程學習完結後,根據是次賽事的主題構思,發揮想像,並以電腦軟件設計製作出具創意、美感及實用的3D模型,再由多位專業人士進行評審後依據評分準則選出得獎作品。

為啟發本澳青少年對科技應用的興趣,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由今天起於澳門科學館舉辦“優勝作品展覽”,大家可以一睹獲獎同學的作品。

鍾春暉:打造看得見摸得到中華文化館2022-11-16

3704 20221117100224

(市民日報專訪)

鍾春暉:打造看得見摸得到中華文化館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富麗多彩。面對浩瀚無垠的中華文化宇宙,如何才能讓學生找到中華歷史的入口、觸摸中華文化的溫度?澳門培正中學的中華文化館對這一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這座收藏著超過1500件文物的場館,將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打造出一個學生看得見、摸得到的中華歷史文化世界。

       提到中華文化館,就得提到現任中華文化館館長鍾春暉─這位早年從培正中學走出來的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而今又回到培正中學,通過各種形式積極推廣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館成為澳門地區傳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陣地。

耳濡目染 從興趣到使命

       兒時的鍾春暉和很多小孩子一樣,喜歡聽故事,尤其對真實發生過的故事更是著迷。從很早的時候開始,他便將「讀史使人明智」奉為圭臬。中學時代,鍾春暉非常幸運地遇到了自己啟蒙恩師─培正中學陳子良老師。陳子良是一位從教數十年的資深歷史教師,對教學頗有獨到想法,早在1985年便在校方的支持下創建「歷史室」,專門搜集、仿製一批文物,用來輔助歷史教學。而這「歷史室」,正是中華文化館的前身。

       「在歷史室上課,特別有代入感,老師講到甚麼,就可以指著或拿出那件文物來,一目了然。那種文化氛圍的培養,是紙本教科書所無法企及的。」鍾春暉回憶起當時上課的場景,仍覺記憶猶新。

       高三時的鍾春暉面臨科系的抉擇。陳子良老師感慨:「自己在澳門教了40年的歷史,卻沒有一個學生學歷史」。短短一句話,卻在鍾春暉心中形成極大的震撼,過去那份對於歷史的興趣轉化成一種強大的使命感,於是他不顧家人的反對,選擇報考歷史系。從台灣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之後,又赴北京大學攻讀碩、博士,正式開啟自己的歷史研究生涯。

       鍾春暉回憶,在台灣大學歷史系讀書期間,在同系學長的帶領下,他經常會到著名儒家學者、前清皇族後裔愛新覺羅.毓鋆老師那裏聽課。儘管老師已年近百歲,但他講課時卻目光炯炯、說話有力,不僅在經典的字句、章節上下工夫,更融入生命的經驗,讓傳統文化內涵得以靈動闡釋。在毓鋆老師身上,鍾春暉感受到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北大學習期間,鍾春暉投入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朱鳳瀚老師門下學習先秦史,從碩士到博士,整整10個年頭。而這位有著考古、古文字和青銅器3大絕學,在學術上無比嚴謹與認真的朱老師,也督促著鍾春暉一步步成為一個同樣嚴謹深刻的學者。

       成長於澳門這座中西文化交匯城市的鍾春暉,早年一直困惑於中西文化孰優孰劣、傳統如何走向現代等問題,儘管看了許多不同觀點的書,也仍舊難以得出清晰的結論。但在自己的求學過程中,伴隨著中華傳統文化日漸薰習,鍾春暉逐漸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文化身分」。

平台始建 弘揚中華文化

       2009年,正在北大就讀歷史學博士的鍾春暉收到陳子良老師發來的邀請,培正中學決定將歷史室擴建為文化館,作為籌備人的陳子良老師特意找來鍾春暉幫忙。於是,二人花了4年時間走遍大江南北,搜集和鑑定了一大批文物珍品。經過多年籌備和各方努力,中華文化館於2013年底正式落成。同時,鍾春暉在培正中學校長高錦輝的邀請下也重返母校,擔任中華文化館館長,也教授中文、歷史、中華文化等課程。

       據鍾春暉介紹,整座中華文化館共分為書畫廊、至善堂、至正堂和居明軒4個部分。館內藏品豐富,逾1500件,包括銅器、瓷器、玉器、漆器、書畫、茶具、織繡、服飾、文房清賞、生活用具等等,門類齊全,涵蓋廣泛。

       在鍾春暉看來,文化館中的每一樣文物都訴說著古人的思想、智慧與勞動的成果,他希望通過實物展示,學生能夠直接、具體、深入地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雖然我們生活在中華文化的環境,但數千年來先民篳路藍縷、創造傳承而形成的中華文化富麗多采,加上歷代典籍繁多,一般人總難有一個完整的概念。而對中學生來講,似乎缺乏一個合宜的認識中華文化的現代平台。中華文化館,就是為了彌補這項缺憾而建設的。」鍾春暉說。

       為了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所感受與啟發,文化館還依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邀請社會各界專業人士,舉辦各類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講座。同時定期舉辦各種小型修習班,譬如國學典籍導讀,史學、文學經典讀書會、文物與考古、藝術欣賞、茶文化等專題課程,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認識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

       在鍾春暉的課程中,茶文化課深受學生喜愛。「茶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乃是我們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有趣的窗口。」鍾春暉說。在課上,鍾春暉會通過不同層面的講解,使學員具體掌握一些茶葉基本知識,同時也讓學員對中國茶文化有一個宏觀的初步認識,啟發學生思考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底蘊,並對中華茶文化的精神價值有所體會。「我希望將茶這種美好的事物分享給大家,在如今煩躁不安的社會,學會用茶來寧靜心靈」。

       中華文化館成立後,一方面培正中學的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中華文化館自身作為平台,也可以開展各類文化交流活動。成立9年來,文化館已經累計接待了世界各地幾百個不同團體,數以萬計的朋友蒞臨參觀、交流,都對中華文化館給予很高評價,中華文化館儼然已經成為澳門地區中華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

未來可期 共築文化夢想

       鍾春暉坦言,在澳門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學習動機不足。歸結起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澳門的中小學沒有專門的「國學」或「中華文化」課程,澳門的大學入學試考察學生中華文化知識的比重很小,再加上近年來內地高校保送名額增多,所以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學習動力不夠。另一方面,如果把文化理解為「生活方式」,則如今的澳門社會日漸西化,傳統文化與年輕一代學生的距離較遠,在與實際生活聯繫不足的情況下,很多學生覺得學中華文化並沒有甚麼用途。而始終問題的關鍵,則是學生與中華文化之間的情感沒有被很好地建立起來。

       為此,鍾春暉介紹說,培正中學專門設立的「中華文化」課程,並在初一和高一兩個年級所有班別開設。同時,利用文化館平台,開設系列文化推廣活動:茶文化班、中華經典讀書會、文物與藝術興趣班、文化館導賞員計劃、國學文化班、紅藍詩社等,讓學生在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中,培養自己對於中華文化的興趣與情感。除此之外,利用澳門教青局、澳門基金會、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的贊助,學校還開設「愛我中華」考察活動,每年系統規劃行程,讓學生深度了解中國的國情與發展樣貌,以增強愛國之情。

       鍾春暉說,透過中華文化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建立「文化主體性」,知道安身立命之所在,而這正是學習中華文化的根本目的。回憶起自己過往的經歷,鍾春暉總會想起許多給予他啟示與勉勵的老師,也會想起中華文化的學習給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所帶來的豐富與充盈。如今,他想藉著中華文化館這個平台,通過自己持續不斷的教學實踐,把中華文化的內涵與養分傳遞給更多的青年學生。

       2017年,在習近平主席見證下簽訂的《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框架協議》載明,澳門在大灣區的定位之一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合作交流基地」。這一劃時代意義的「新定位」,也對澳門地區的教育工作者和文化推廣者提出新的要求。澳門本地的青年學生首先要挺立起自己的中華文化,做到「以中華文化為主流」,這樣才能有底氣、有實力去追求「多元文化並存」,而這正是鍾春暉以及中華文化館肩上更深的責任與追求。